Wednesday, January 27, 2016

赌徒心理学——澳门之旅有感

之前总是想不明白我为什么有人会把钱途压在了运气这种事情上。但在自己当了一把赌徒之后,开始明白了——赌博真的能带来不一样的兴奋感。




在赌场,唯一信仰就是不断地测试自己的运气,发财。

从来没有这么直观地去观察赌徒疯狂的行为。手上的筹码在短短十多秒之内翻了几倍,又会在不久后消失殆尽。 这是一个游戏,关于几率的游戏。庄家明显占据优势,但大家仍然奋不顾身地涌进去,追寻一夜暴富的梦想。每张赌桌上都有一些被运气之神眷顾的玩家,每次出手,都收获丰富。旁边聚拢着一帮跟风的人,在那里喝彩,跟投。掀牌的那一刻气氛十分紧张,使劲搓一搓牌,鼓舞士气,然后仔细地观察每一条边,是王?还是小牌?。赢了,像是放下心头重担一样,舒了一口气,笑嘻嘻地等荷官派筹码,把最大的那个塞进衣服最深的口袋里;输了,眉头紧皱,紧盯屏幕上的对战记录,思索着其中的规律,或是在下一盘是否应该继续相信场上运气最好的人。手上筹码不多者,在那里深思,是要再拼一把,赌能不能翻盘吗? 又或者犹豫,是时候收手,兑现自己的利润了吗?

赌场的一切,不禁让我联想起股票市场。每天看这么多的评论,为的是寻找股市短期波动的规律,然后在适当的时候下一把注,捞上一些油水。在这里,庄家是市场先生,无人知道他的脾气,时好时坏。

上一段时间的交易过于频繁,就像是进了赌场一般,测试自己对短期波动的预测准确性。其实根本不可能如愿。过度频繁地交易降低了获利的可能性。或许真应该在一段连续盈利之后,丢下股市不玩了,重回宏观经济的预测上。 

Thursday, January 14, 2016

香港楼市最后一跳接近?

梁振英2016施政报告一出,香港供楼一族内心便一紧。“大量公屋私宅供应”,“政府不托市,不减辣,楼市不会永远升下去”。市场充斥着十三年楼市循环,16或者17年就是终点的论调。

楼市的保值功能在金融海啸下越发不靠谱。虽然说还有砖头在,但是一想到当年97到03年间,香港楼市大跌70%,无数人跳楼的场景不是大心脏可承受不了。当今楼价早已超越了97之巅峰,旧事重演的几率究竟有多大? CY会不会像董伯伯一样,虽爱国爱港,却成为民众心目中的罪人?


未来供应增加,价格自然会下降,直至新的平衡点。最可怕的一点,在于市场已经形成了楼市必跌的预期,导致买家入市意愿大减。就像人民币贬值一样,强大如央行拉闸都挡不住,更何况只能不断打折提供贷款优惠的发展商?

因此,作者的朋友们都在憧憬着传说中的大跌,然后入市成为人生赢家。 但是,真正的大跌可能性大吗?



1. 利息——上楼的按揭成本

1997年,美国处于加息周期,亚洲金融危机对新兴国家的货币汇率冲击极大。 为抵御投机大鳄对港币的冲击,任一招不断地提升银行的最优惠利率(Prime   rate)和银行拆借利率(Hibor),使得以此作为计算基础的每月按揭供款大幅度上升。还不起钱,还不去卖楼?

如今货币环境宽松,利率仍处于低位。除非美国的利息连番上升,使得存银行的回报率远胜收租,楼市的需求才会枯竭。但是,美国仍然面临衰退的风险,美联储也无必要去以高息去压通胀,再加上美国政府债台高筑,市场预期大幅度加息的条件不存在。

值得警醒的是,以防资金过度流出香港,金管局可能超出预期地加息。那时候,冬天真的就来临了。(下图为港币兑美元汇率,正经历10年来最迅猛的下跌)


2. 楼价由一手引领二手市场进行的循环下跌

因为产品的生产周期长,发展商的供应策略延后于当时的实际需求,造成楼价高企时疯狂买地,楼价低时房子才建好卖出的情形。若供应大增,开发商就被迫求量弃价,一手市场的定价便会低于二手。 由于一手的吸引力大于二手,楼市价格的踩踏便会形成。真正值得注意的,是实质的供应增加,会从2017年开始。

周期性是房地产的一大特色,往往下跌预期一旦形成,便不可阻挡。供应增加,价格下跌,客观上打击了资金进入楼市,从而促使资金转出楼市,卖盘增加。资金的流失使得二手供应继续增加,楼价进一步下跌,形成恶性循环。

3. 中国经济硬着陆

香港的投资环境与大陆紧密相连。中国经济出现硬着陆, 会使投资者对香港的前景失去信心。不动产的流动性低,必定会大幅度被抛售。这应该是最大的威胁。而且照现在的经济形势看来,不容忽视。




结语

资产价格的走向,在这个不正常的低息年代,能预测到趋势,但确切的时间点无法断定。高层的干预意愿是最大的不可预测点。天知道中国会不会使出大招,来个中国版QE,力挽狂澜,楼市掉头向上?

所以说,还是得引用李嘉诚的观点,“置业上楼,看上喜欢的而且有钱的话就买吧,量力而为”  。跟着大佬走,顺势而为,总不吃亏。




内容提供作者:萝卜探索大世界
微信公众号ID:   mrZfunworld

不时更新闲杂散文,欢迎订阅!